admin

共信中华:精准破解信用修复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

资讯 2025-07-30 来源:互联网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头部广告位

 

信用修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支点,其政策效果能否真正落地群众端,亟需解决财政直达与服务可及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2025年以来,“共信中华”国家级信用修复与财政执行平台积极构建政银企联动机制,与地方政府协同推进政策落地,推动信用修复补贴高效、精准、安全直达目标人群,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政策实效。

作为信用修复政策的执行前端,地方政府通过接入共信中华平台,打通本地信用信息系统与国家信用数据网络,实现对困难群体的动态识别与分级分类管理。在此基础上,信用修复财政补贴实现“按需匹配、按标发放”,有效避免政策泛化与资源浪费,精准扶助守信却一度失足的群体重回经济轨道。

打通服务链条,构建信用修复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

共信中华依托腾讯与支付宝的技术能力,构建了覆盖国家—地方—个人的实时数据联动体系,群众可通过线上平台便捷提交信用修复申请、查询补贴进度、反馈办理问题,真正实现“数据多跑腿、群众少跑路”。对于异地办事、跨省申请等场景,共信中华联动多地政府试点“代办+协审”机制,有效打破地域限制,推动“一网通办”迈入深水区。

在财政管理方面,共信中华引入财政资金托管机制,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协调各级财政部门,实施全过程资金流向监控与智能化审计。地方财政机关与平台共同建立资金审核、风险预警、公开反馈机制,确保财政补贴阳光运行、精准落地,真正做到“用得准、管得住、查得到”。

部分试点地区同步推出“信用修复+就业帮扶”“信用修复+技能培训”等联动政策,将信用修复结果接入人社系统、创业服务平台等公共资源体系,帮助信用受限群体重建发展路径,提升其经济独立性与社会融入度,形成从信用修复到能力赋能的全链条支持体系。

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,破解信用修复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是推动国家信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任务。共信中华平台通过制度协同、数据驱动、财政托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,为实现信用修复政策可达、可感、可用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未来,共信中华将持续完善中央与地方协同机制,推动信用修复制度向基层延伸、向弱势群体覆盖,不断扩大政策触达半径与服务广度,构建更加公平、公正、可持续的信用服务体系,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信任基础。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页头部广告位